

【概要描述】記者走訪成都市一些保障房小區發現,陸續搬入的住房困難戶同時也是中低收入家庭,多年來累積的就業、就醫、就學、養老等各種困難仍困擾著他們的生存與發展。迫切而強烈的民生訴求,與搬進新房子、感恩黨和政府的興奮之情形成反差。
http://news.xinhua08.com/來源:新華08網2012年05月10日17:35
新華08網成都5月10日電(記者叢峰 陳健)記者近日在西部中心城市成都調研發現,當地保障性住房建設數量、公平分配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之后,保障房小區由于困難群體聚集,民生訴求強烈多樣,各類社會矛盾潛藏,后續管理難成為新挑戰。對此,成都市積極探索實施公共服務、基層社區、社會組織“三進”保障房小區的綜合管理新模式,多渠道解決群眾訴求,降低社會矛盾“燃點”,探索出一條讓“民心工程”長治久安的新路徑。
——生活困難與潛在矛盾疊加 保障房小區后續管理難度增大
記者走訪成都市一些保障房小區發現,陸續搬入的住房困難戶同時也是中低收入家庭,多年來累積的就業、就醫、就學、養老等各種困難仍困擾著他們的生存與發展。迫切而強烈的民生訴求,與搬進新房子、感恩黨和政府的興奮之情形成反差。
“皇經嘉苑”是成都市2010年交付使用的一個保障房小區,建有200套廉租房和1376套經濟適用房。小區交通便利,環境整潔,樓宇漂亮,跟普通的商業住宅小區沒多大區別。62歲的低保戶蔣玉秀一家人,于2011年初搬進小區的廉租房,每個月只需交10元錢租金。蔣玉秀激動地對記者說:“我們家能住進這么好的房子,真心地感謝黨、感謝政府!以前做夢也不敢想啊!”
但是,蔣玉秀隨后又道出了“難心事”:老伴李長順因腦血栓2次癱瘓,現在只能勉強下地走動。老倆口早年做生意虧了本,房屋抵債,現在無收入,每月僅靠501元的低保金維持一家3口生活。記者在她家里看到,桌上除了米飯,就只有一盤泡菜、一盤萵筍。蔣玉秀說:“每個月領到錢,首先想的是買米、買油,然后才敢想其他的。肉只有逢年過節買一點。”
成都市公共住房管理中心副主任伍駿說,保障房小區居民多為低保、老弱病殘、失地農民、刑釋人員等特殊群體,醫療、就業、教育、養老、信訪、維權等方面的訴求非常復雜,生活重重困難與潛在社會矛盾疊加,使保障房小區后續管理的難度變得非常大。據市房管局去年對3094戶保障房小區居民的問卷調查顯示,在這些居民中,殘疾、身患重疾、孤兒、藥品依賴人員等特殊住戶占總數的36%;無勞動能力人員占總數的18%;失業人員占總數的25%。調查還顯示,因家庭困難表示無力支付水電氣費、學費、醫藥費用的家庭分別占總戶數的9%、15%和52%。
——“三進”小區促綜合管理 搭建服務平臺解民憂
成都市房管局局長何立祥認為,住房保障工程是“三分建、七分管”,后續管理關系著長期的惠民效果和社會穩定。他介紹說,針對保障房小區顯現出來的管理特殊性,自去年以來,成都市開始探索實施“三進”保障房小區的管理新模式,搭建起一個既能反應群眾民生訴求,又能協調各政府部門聯動為民排憂解難的新平臺,初步實現了對保障房小區的綜合性管理與服務。
據了解,“三進”保障房小區包括:一是公共服務進小區。加強政府公共服務提供力度,完善保障房小區及周邊的基礎公共設施和配套設施,修建菜市場、便利店、公交站、衛生所、中小學校和幼兒園等。同時,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整合就業、社保、民政、房管、衛生等部門服務資源,收集到群眾訴求后,分工把口,互相協調解決,保證政府公共服務在保障房小區沒有“盲區”。
二是基層社區進小區。充分落實社區對保障房小區的社會管理職能,通過社區工作規范居民行為、協調居民關系、化解居民矛盾,促進小區和諧穩定。伍駿說,社區在每幢樓都設立了“民情聯絡員”,收集到居民要求和意見,馬上就能反饋到物管部門或社區中心和住管中心。
三是社會組織進小區。充分發揮工會、殘聯、紅十字會等社會團體作用,發展保障房小區的公益性事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據了解,成都各保障房小區居民信息已經與殘聯、工會實現聯網,各種扶助、就業、優惠信息都能同步收悉。同時,鼓勵社會工作者、志愿者隊伍建設,讓居民自己組織“文明勸導隊”等,實現自我管理。
成都市公共住房管理中心主任傅捷說,成都還建立保障房小區的“兩本賬”。一是“使用管理檔案”,記錄保障房移交、接管、結算、維修、入住、退出以及保障對象基本狀況、居住使用狀況、租金繳交、領取補貼等情況。二是“住戶檔案”,按照實地調查、一戶一檔的方式掌握住戶基本情況,便于為困難家庭減免租金、物管費用,同時便于社會管理和化解矛盾糾紛。據了解,目前成都各保障房小區居民滿意度不斷提高,未出現一起重大社會不穩定事件。
——后續綜合管理仍需制度保障
何立祥等人認為,住房保障工作也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保證數量,第二步是公平分配,第三步就是后續管理。目前各地工作重點仍在前兩步,有必要把眼光看得更遠一些,重視和加強后續管理工作,并應從制度層面為保障房小區管理提供資金、人力、稅收等支持,維護此類新區域的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傅捷說,當前各地保障房小區的后續管理仍是建設或房管部門負責,無法適應群眾多樣化的民生訴求。停水停電了找房管部門,孤寡老人生病了找房管部門,失火失竊了也找房管部門。房管部門無力解決,時間長了就會積累不滿和矛盾,形成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宜盡快全面建立多部門聯動的社會管理機制。
接受采訪的基層管理干部還建議,一是對保障小區后續管理資金要有明確的制度性安排。建議明確資金來源,例如將土地出讓金的10%、公積金的收益等保障房資金來源,一部分用于物管、住房維修、公益活動等后續管理。傅捷說:“成都中心城區5個保障房項目,建筑面積47萬平方米,總投資17億元。政府已經投入了‘大錢’建房子,更應當拿出一些‘小錢’把房子管理好,好事做到底。”
二是對保障房項目的物業管理公司,應考慮予以一定的稅費減免或補貼。承擔了成都市4個保障房小區物管服務的成房物業公司副總經理梁軍說:“保障房小區的物管是‘不賺錢的買賣’,勞心勞力,管理難度和成本比商品房小區高得多,而營業稅等各種稅費卻是一樣,物業公司利潤很低。如不改變,要么無人肯管,要么就是不好好管。”
三是隨著保障房小區面積、數量的不斷增多,保障房后續管理機構的人員編制問題也要有所考慮。伍駿說,保障房使用的動態監管,比如轉租、轉借等,需要人員嚴格監控。租金收取、房屋維修、督促物業服務等方面,也需要人員保障,人員緊缺將是今后各地普遍面臨的一個困難。
四是應探索將小區配套商業設施經營收益用于補貼后續管理,實現“以房養房”的良性循環。
版權所有: 成都市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 電話:028-86646260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蜀ICP備1101568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