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9-84772634

    搜索
    搜索
    1
    1

    1

    新聞動態

    資訊分類
    /
    /
    /
    王建軍:一位72歲老人的“草根慈善”

    王建軍:一位72歲老人的“草根慈善”

    • 分類:行業動態
    • 作者:陳圣強
    • 來源:陜西日報
    • 發布時間:2012-05-25 00:00
    • 訪問量:

    王建軍:一位72歲老人的“草根慈善”

    【概要描述】王建軍:一位72歲老人的“草根慈善”(圖)????????老伴癱瘓臥床6年,醫藥費花費數十萬;兒子手臂殘疾,家庭破裂妻離子散。在一系列的打擊下,他對公益事業的熱心卻從沒間斷,捐款給災區群眾、資助貧困學生、義務修路修橋,他就是王建軍  王建軍,一名72歲靠退休工資及4畝農田生活的普通村民。如今,他還住在九十年代修建的房子里,吃著粗茶淡飯,護理著癱瘓臥床的妻子。但十幾年來,他捐款給災區群眾、資助貧困學生、義務修路修橋……  忙碌了一天,王建軍趕緊回到家里給老伴做飯  近日,記者來到王建軍的家鄉寧強縣燕子砭鎮島灣村齊家溝,在那里,記者看到了王建軍“草根慈善”背后的感人故事。  一河阻隔,貧困山村難圓致富夢  從寧強縣城走70公里縣道,就到了燕子砭鎮,再從燕子砭鎮政府北面進入坎坷的土路,行駛約8公里,就是島灣村,從島灣村再步行2公里,就到了王建軍老人所在的齊家溝。齊家溝群眾都住在一條小河的對面,河面不寬,但卻阻斷了與其他村組的聯系,一遇到夏季漲水或者冬天結冰,群眾過河種地都成了問題。鄉親們并不是沒有致富的門路,很多農戶搞生豬養殖,卻無法把豬運過河,最后只得放棄養殖產業外出打工。島灣村情簡介里寫道:“人畜飲水困難,村級集體經濟為零,是極為典型的空殼村。”  一進村,為記者帶路的村支部書記王建忠就開始說修路修橋的好處。王建忠當島灣村的村支部書記已近30個年頭,他知道修路不僅能讓村民們生產、生活方便,更重要的是能帶動思想觀念的革新。  “其實,村上也想把這段路修好,但村上一窮二白,政府的通村水泥路工程只能照顧到主干道,難啊!”王支書嘆了口氣。  走進齊家溝,遠遠看去還有不少樓房。村民齊定海告訴我們,“島灣村的天麻產業發展得不錯,我們齊家溝也有多數農戶在搞,但天麻豐收了往外賣卻成了問題。農戶得一背簍一背簍地朝公路上背,很耽擱時間;有的農戶缺乏勞力,請人吧,又無法承受昂貴的人工工資。”  “運一車煤或者化肥到島灣村總價是60元,然后請人背到齊家溝要10元;沒有公路和過河的橋,村民趕豬出去賣,半路豬就累的脫了膘;種出玉米和油菜籽,請人把糧食背到公路邊,一百斤要花10元錢……”齊定海已經過怕了這種閉塞的日子,他如數家珍般給我們講述沒路沒橋的苦楚。  交通不暢帶來的種種不便,齊家溝人有的堅守,有的則選擇了離開。  “齊家溝有40余戶村民都已搬到了山下有路的地方居住。離開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大多數人只能選擇堅守。大家對公路的期盼已有很多年,在看到有人搬往公路邊后,大家對公路的期盼更加強烈。”王建忠說。從2008年起,齊家溝就召開修建公路的大大小小會議10余次。有幾次還付諸行動,把要挖的路段分到每家每戶,但是最后挖了一小段就擱淺了。  “一些人挖著挖著感覺沒希望就放棄了。每年都想修,每年都修一小段,但都沒有修成。一些頭一年挖好的路,第二年又被人種上了莊稼。”王建忠說。  就在大家對路幾乎絕望時,王建軍出現了。  出錢出力,“傻干爺”讓村民走上平坦路  找到王建軍時,他正在自家油菜地里忙乎著,雖然已經72歲高齡了,但依然精神矍鑠,半米來寬的溝一步就跳了過去。“我當過兵,退休后又在務農,身體好得很。”王建軍嘿嘿地笑著說。  1988年,48歲的王建軍從略陽鋼鐵廠退休,回到齊家溝和老伴侍弄幾畝農田,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但談不上多么富裕,頂多是能自給罷了。盡管如此,村上有什么公益建設,他總是帶頭支持。  2012年2月6日,農歷正月十五,村上的幾位老人在王建軍家聊天,圍著火塘感嘆組上不通路的艱難。看著老人們焦慮的樣子,王建軍內心翻騰,當場決定:“把我今年攢下的一萬元錢拿出來修路修橋!”“把一萬全拿去修路?”妻子感覺王建軍可能瘋了,自己的病已經把這個家拖得快垮了,王建軍也那么大年齡了,哪還經得起折騰啊?第一次,妻子和王建軍有了爭執。得知王建軍和妻子爭執,熱心的村民們都勸王建軍放棄修路修橋的想法。王建軍卻堅持自己的意見,他知道妻子擔心他的身體,心疼自己。他告訴妻子,自己身體還好,錢還可以再掙,這條路鄉親們天天都要走好幾趟,進出很不方便,他不想看到鄉親們再在這段路上受苦了。經過苦口婆心的勸說,最后,妻子同意了他的做法。  但在王建軍老人開始出錢修路的那段日子里并不被人理解。一些村民們說三道四,還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傻干爺”。有的村民甚至認為,王建軍要不就是收了錢才修的,要不就是人老了腦壞了,吃多了撐的。  記者在齊家溝看到,這段不到一公里長的便道,在王建軍等人不懈努力下,兩、三米寬的路面被修得平平整整,路邊的雜草被砍的干干凈凈。而就是這條路,在王建軍整修前,一輛摩托車通過都很困難,而如今變成了一條可以通行拖拉機的平坦道路。組上的村民走在平坦暢通的便道上,都在感謝王建軍老人的善舉。“積德之人橋上過,造惡之人水上漂。”王建軍自豪地說,他并沒有理會村里村外的風言風語,在老伴的理解和支持下,他信奉“修路為群眾服務”的樸實想法,一直默默地堅持著。“就當鍛煉身體,做好事了!”站在自己修好的路上,王建軍咧著嘴笑著。  助學修路,老人善舉感動十里八鄉  來到王建軍老人家中記者看到,這是一個典型的農家小院,老人將院里院外都收拾得干干凈凈。在工具房門口,一輛舊單車斜靠在墻邊,墻上掛了兩把沾滿泥土的鋤頭和一把長把鐮刀。  回到家,王建軍顧不上招呼記者,急沖沖洗了手,倒了杯水就跑進臥室遞給靠在床上的老伴,有些歉疚地說:“渴了吧?我回來晚了,馬上做飯啊。”  “女兒和孫子給他零用錢,他舍不得花,都捐給村里搞了公益事業了”王建軍67歲的老伴告訴記者,王建軍比較節省,除了修路,還熱心幫村里盡點力所能及的事務。“我癱瘓在床,幫不上他不說,他還整整給我當了6年的護士,唉……”,老人很平淡地說了一句,卻讓記者感覺有些心酸。  2004年,王建軍在報紙上看到幾名貧困學子的求助信后,立即撥通了聯系電話,和一名席姓的初中貧困學子結成了對子,每學期資助他500元現金,并持續了5個學期。  2006年,老伴因高血壓引起大腦病變癱瘓臥床不起,近6年來,住院看病花了10來萬元。就這樣,王建軍也沒有停下熱心公益、樂于助人的步子。  2008年四川發生大地震,到燕子砭鎮上辦事的王建軍看到政府正在開展向四川災區捐款的活動,盡管寧強也是重災區,自己也是受災群眾,王建軍還是毫不猶豫捐了200元錢。  2010年,王建軍看到群眾因為沒有犁地工具而耽誤農活時,他毅然拿出4000元買了一臺鐵牛,誰需要使用,隨時來取,完全免費。  當記者問起他修路修橋花了多少錢時,老人一直謙虛地說,微不足道,微不足道,用了不到年輕人半年的煙錢,也就三四千元。但據記者粗略計算了一下,老人的花費應該在10000元左右,“王建軍老人助學修路的善舉確實可敬可頌,我常常用他的事跡教育學生,將老人的美德傳承給后人。”燕子砭鎮中心小學的教師劉光發感動地說到。  老人的善舉也感染了本村的群眾,群眾自發投工投勞,村上搞營運的貨車司機齊定海和王萬生免費提供沙石25方。在王建軍老人及本組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一個月后,一座寬1.5米、長15米的純混凝土鋼筋結構的便民橋,一條長200余米,寬2.5米的混凝土硬化便民路建成,本組40余戶近200人的過河過路難題得到徹底解決。  面對大家的交口稱贊,王建軍老人卻說:“其實這沒什么,錢夠用就行,把錢攢起來修路造橋是造福鄉鄰的大好事,幫助了別人,我也覺得很高興!”(記者陳圣強通訊員李長波席偉文/圖)

    • 分類:行業動態
    • 作者:陳圣強
    • 來源:陜西日報
    • 發布時間:2012-05-25 00:00
    • 訪問量:
    詳情

      王建軍:一位72歲老人的“草根慈善”

     

            老伴癱瘓臥床6年,醫藥費花費數十萬;兒子手臂殘疾,家庭破裂妻離子散。在一系列的打擊下,他對公益事業的熱心卻從沒間斷,捐款給災區群眾、資助貧困學生、義務修路修橋,他就是王建軍

    41564564


      王建軍,一名72歲靠退休工資及4畝農田生活的普通村民。如今,他還住在九十年代修建的房子里,吃著粗茶淡飯,護理著癱瘓臥床的妻子。但十幾年來,他捐款給災區群眾、資助貧困學生、義務修路修橋……  忙碌了一天,王建軍趕緊回到家里給老伴做飯

      近日,記者來到王建軍的家鄉寧強縣燕子砭鎮島灣村齊家溝,在那里,記者看到了王建軍“草根慈善”背后的感人故事。

      一河阻隔,貧困山村難圓致富夢

      從寧強縣城走70公里縣道,就到了燕子砭鎮,再從燕子砭鎮政府北面進入坎坷的土路,行駛約8公里,就是島灣村,從島灣村再步行2公里,就到了王建軍老人所在的齊家溝。齊家溝群眾都住在一條小河的對面,河面不寬,但卻阻斷了與其他村組的聯系,一遇到夏季漲水或者冬天結冰,群眾過河種地都成了問題。鄉親們并不是沒有致富的門路,很多農戶搞生豬養殖,卻無法把豬運過河,最后只得放棄養殖產業外出打工。島灣村情簡介里寫道:“人畜飲水困難,村級集體經濟為零,是極為典型的空殼村。”

      一進村,為記者帶路的村支部書記王建忠就開始說修路修橋的好處。王建忠當島灣村的村支部書記已近30個年頭,他知道修路不僅能讓村民們生產、生活方便,更重要的是能帶動思想觀念的革新。

      “其實,村上也想把這段路修好,但村上一窮二白,政府的通村水泥路工程只能照顧到主干道,難啊!”王支書嘆了口氣。

      走進齊家溝,遠遠看去還有不少樓房。村民齊定海告訴我們,“島灣村的天麻產業發展得不錯,我們齊家溝也有多數農戶在搞,但天麻豐收了往外賣卻成了問題。農戶得一背簍一背簍地朝公路上背,很耽擱時間;有的農戶缺乏勞力,請人吧,又無法承受昂貴的人工工資。”

      “運一車煤或者化肥到島灣村總價是60元,然后請人背到齊家溝要10元;沒有公路和過河的橋,村民趕豬出去賣,半路豬就累的脫了膘;種出玉米和油菜籽,請人把糧食背到公路邊,一百斤要花10元錢……”齊定海已經過怕了這種閉塞的日子,他如數家珍般給我們講述沒路沒橋的苦楚。

      交通不暢帶來的種種不便,齊家溝人有的堅守,有的則選擇了離開。

      “齊家溝有40余戶村民都已搬到了山下有路的地方居住。離開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大多數人只能選擇堅守。大家對公路的期盼已有很多年,在看到有人搬往公路邊后,大家對公路的期盼更加強烈。”王建忠說。從2008年起,齊家溝就召開修建公路的大大小小會議10余次。有幾次還付諸行動,把要挖的路段分到每家每戶,但是最后挖了一小段就擱淺了。

      “一些人挖著挖著感覺沒希望就放棄了。每年都想修,每年都修一小段,但都沒有修成。一些頭一年挖好的路,第二年又被人種上了莊稼。”王建忠說。

      就在大家對路幾乎絕望時,王建軍出現了。

      出錢出力,“傻干爺”讓村民走上平坦路

      找到王建軍時,他正在自家油菜地里忙乎著,雖然已經72歲高齡了,但依然精神矍鑠,半米來寬的溝一步就跳了過去。“我當過兵,退休后又在務農,身體好得很。”王建軍嘿嘿地笑著說。

      1988年,48歲的王建軍從略陽鋼鐵廠退休,回到齊家溝和老伴侍弄幾畝農田,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但談不上多么富裕,頂多是能自給罷了。盡管如此,村上有什么公益建設,他總是帶頭支持。

      2012年2月6日,農歷正月十五,村上的幾位老人在王建軍家聊天,圍著火塘感嘆組上不通路的艱難。看著老人們焦慮的樣子,王建軍內心翻騰,當場決定:“把我今年攢下的一萬元錢拿出來修路修橋!”“把一萬全拿去修路?”妻子感覺王建軍可能瘋了,自己的病已經把這個家拖得快垮了,王建軍也那么大年齡了,哪還經得起折騰啊?第一次,妻子和王建軍有了爭執。得知王建軍和妻子爭執,熱心的村民們都勸王建軍放棄修路修橋的想法。王建軍卻堅持自己的意見,他知道妻子擔心他的身體,心疼自己。他告訴妻子,自己身體還好,錢還可以再掙,這條路鄉親們天天都要走好幾趟,進出很不方便,他不想看到鄉親們再在這段路上受苦了。經過苦口婆心的勸說,最后,妻子同意了他的做法。

      但在王建軍老人開始出錢修路的那段日子里并不被人理解。一些村民們說三道四,還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傻干爺”。有的村民甚至認為,王建軍要不就是收了錢才修的,要不就是人老了腦壞了,吃多了撐的。

      記者在齊家溝看到,這段不到一公里長的便道,在王建軍等人不懈努力下,兩、三米寬的路面被修得平平整整,路邊的雜草被砍的干干凈凈。而就是這條路,在王建軍整修前,一輛摩托車通過都很困難,而如今變成了一條可以通行拖拉機的平坦道路。組上的村民走在平坦暢通的便道上,都在感謝王建軍老人的善舉。“積德之人橋上過,造惡之人水上漂。”王建軍自豪地說,他并沒有理會村里村外的風言風語,在老伴的理解和支持下,他信奉“修路為群眾服務”的樸實想法,一直默默地堅持著。“就當鍛煉身體,做好事了!”站在自己修好的路上,王建軍咧著嘴笑著。

      助學修路,老人善舉感動十里八鄉

      來到王建軍老人家中記者看到,這是一個典型的農家小院,老人將院里院外都收拾得干干凈凈。在工具房門口,一輛舊單車斜靠在墻邊,墻上掛了兩把沾滿泥土的鋤頭和一把長把鐮刀。

      回到家,王建軍顧不上招呼記者,急沖沖洗了手,倒了杯水就跑進臥室遞給靠在床上的老伴,有些歉疚地說:“渴了吧?我回來晚了,馬上做飯啊。”

      “女兒和孫子給他零用錢,他舍不得花,都捐給村里搞了公益事業了”王建軍67歲的老伴告訴記者,王建軍比較節省,除了修路,還熱心幫村里盡點力所能及的事務。“我癱瘓在床,幫不上他不說,他還整整給我當了6年的護士,唉……”,老人很平淡地說了一句,卻讓記者感覺有些心酸。

      2004年,王建軍在報紙上看到幾名貧困學子的求助信后,立即撥通了聯系電話,和一名席姓的初中貧困學子結成了對子,每學期資助他500元現金,并持續了5個學期。

      2006年,老伴因高血壓引起大腦病變癱瘓臥床不起,近6年來,住院看病花了10來萬元。就這樣,王建軍也沒有停下熱心公益、樂于助人的步子。

      2008年四川發生大地震,到燕子砭鎮上辦事的王建軍看到政府正在開展向四川災區捐款的活動,盡管寧強也是重災區,自己也是受災群眾,王建軍還是毫不猶豫捐了200元錢。

      2010年,王建軍看到群眾因為沒有犁地工具而耽誤農活時,他毅然拿出4000元買了一臺鐵牛,誰需要使用,隨時來取,完全免費。

      當記者問起他修路修橋花了多少錢時,老人一直謙虛地說,微不足道,微不足道,用了不到年輕人半年的煙錢,也就三四千元。但據記者粗略計算了一下,老人的花費應該在10000元左右,“王建軍老人助學修路的善舉確實可敬可頌,我常常用他的事跡教育學生,將老人的美德傳承給后人。”燕子砭鎮中心小學的教師劉光發感動地說到。

      老人的善舉也感染了本村的群眾,群眾自發投工投勞,村上搞營運的貨車司機齊定海和王萬生免費提供沙石25方。在王建軍老人及本組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一個月后,一座寬1.5米、長15米的純混凝土鋼筋結構的便民橋,一條長200余米,寬2.5米的混凝土硬化便民路建成,本組40余戶近200人的過河過路難題得到徹底解決。

      面對大家的交口稱贊,王建軍老人卻說:“其實這沒什么,錢夠用就行,把錢攢起來修路造橋是造福鄉鄰的大好事,幫助了別人,我也覺得很高興!”(記者 陳圣強 通訊員 李長波 席偉 文/圖)

    更多新聞動態

    版權所有: 成都市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 電話:028-86646260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蜀ICP備11015683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成都